2023年5月,湖北黄石的王先生将婚房委托给一家装饰公司进行装修。合同中明确要求施工方保障安全。然而,装饰公司将防水工程分包给了一个建材批发部。工人范某某在卫生间独自作业时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不幸触电身亡。

王先生认为房屋因这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变成了“凶宅”,尽管房屋的物理功能没有受损,但心理压力让他不敢入住,并且未来出售或出租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他起诉了装饰公司、分公司和建材批发部,要求三被告连带赔偿房屋贬值损失44万元及精神损害5万元。

法院判决支持了部分房屋贬值损失(5万元),认定房屋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符合“凶宅”的传统认知,客观上会导致交易价值贬损。综合考虑房屋总价和当地市场行情后,法院依公平原则酌情判赔。但驳回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理由是房屋虽用作婚房,但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标准,且房主人身权益未直接受损。

责任主体方面,法院认定建材批发部作为雇主未尽到安全管理和防护义务,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而装饰公司因分包合规(分包方有资质)且防水作业无需特殊资格,无选任过错,不承担责任。
这一判决引发了公众质疑:总包方是否应对分包方的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如果分包方没有足够的赔偿能力,房主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这起悲剧背后还存在双重困境。首先,工人的家庭面临工亡赔偿能否落实的问题。范某某作为家庭经济支柱,其家属权益并未在本案中得到覆盖。其次,房主的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婚房承载着情感意义,这次事件导致房主长期存在心理阴影,如回避卫生间、担忧房屋贬值等。
一条生命逝去,一个家庭破碎,一套婚房蒙尘,而行业漏洞依然存在。若无法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业主物权保障,此类悲剧可能难以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