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个夜晚,田子坊寒气逼人。一位栗色长发的年轻女子在同伴指挥下,在弄堂间露出灿烂的笑容。旁边裹着羽绒服的阿姨忍不住嘀咕:“哦哟,韩国小姑娘,真的不怕冷。”询问之下,阿姨解释说这种打扮只有韩国小姑娘会这样穿,最近这样的游客多了起来。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上海一些沉寂的景点被韩国游客盘活的说法。
走进弄堂深处,游客比想象中多。除了不少韩国人外,还有泰国家庭、日本青年和欧美游客。不同的语言在巷弄间交汇,给冬夜带来一丝暖意。这里与之前的印象有所不同。田子坊入口处介绍了它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逸飞带着“艺术仓库”的概念入驻老弄堂,尔冬强在此创办了汉源书店。“田子坊”这个名字由黄永玉取自《史记》中的画家“田子方”。
二十多年前,互联网还处于Web1.0时代,田子坊以先锋之姿吸引了年轻人。从瑞金路转进泰康路,一间小酒吧楼下藏着音像店,能淘到不错的电影和唱片。一路往前走,可以看到乐天陶社、摄影展和陈逸飞的工作室。这片区域曾举办过诗歌会、歌剧沙龙、爵士乐和钢琴演奏等各类活动,甚至在“新中式”流行之前就搞过唐装表演。
尽管这些时髦活动与居民们炒菜的油烟味和晾晒的衣服格格不入,但这种烟火气却成了艺术家们的素材。那些未拆除的厂房机械零件和门楣大梁,也成为创意场所的独特装饰。田子坊因此声名远播,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和年轻游客纷至沓来。居民通过租赁、转让和置换等方式改善了生活条件。田子坊成名的原因在于民居与街道工厂的焕新,而非历史风貌保存或石库门建筑保护。焕新的原因很简单——位置佳、交通方便、成本低廉。
商业氛围随之兴起,从小便利店到小餐厅,从法国律师开的装饰店到美式复古家具店,调性一致的商业增添了田子坊的吸引力。一些品牌如上海本土设计师吉承的第一个品牌Lavie,也是从这里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