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北京中考考生可以查询成绩。7月13日起,家长和考生将开始填报志愿。今年是北京实施新中考的第一年,新政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往年数据的参考性下降。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学主任吴冰峰指出,今年校额到校政策有显著变化,覆盖范围全面扩大。以往,校额到校主要针对一般公办初中,而今年所有初中校,包括民办初中和优质初中都被纳入其中,这意味着更多学生有机会通过校额到校进入优质高中。市教委规定,今年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确保了校额到校的招生计划。
在录取条件方面,由于中考总分从670分降至510分,校额到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应调整为430分,同时综合素质评价需达到B等级以上。虽然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总分,但部分区对这些科目的等级也提出了要求,例如朝阳区就要求报考校额到校的学生这几科需全A。
校额到校名额的分配遵循多个原则,主要是按照初中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进行分配。学生规模较大的初中校获得的校额到校名额相对较多,同时会向普通初中、农村校倾斜,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校和公办校在名额分配上遵循相同规则,享有平等机会。
名额分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各区教育资源情况、学龄人口变化等进行动态调整。各区教委每年招生前会公布详细的《校额到校名额分配表》,明确每所初中对应的优质高中及名额数量,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校额到校政策的变化可能对统招考生报志愿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校额到校、集团校直升等升学途径的增加,统招名额会有所缩减,这使得统招分数线可能会上涨,中等偏优的考生在统招中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考生的志愿填报逻辑需要重构。校额到校录取主要依据校内排名,考生要结合本校的名额分配情况和自己的校内排名来填报志愿。在统招志愿填报时,由于统招剩余名额减少,考生可能需要更加谨慎,不妨适当降低预期,采用“冲稳保”的策略,合理拉开志愿梯度,优先选择录取概率较高的学校,避免滑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