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推销牵出诈骗陷阱 老人险被骗 精准诈骗盯上老人!震惊!90%的老年人正在遭遇这种骗局!2025年最新揭秘保健品诈骗为何总盯上老年人。
据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保健品诈骗损失的金额超1200亿元,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83%。很多父母经常接到“专家电话”,推销员似乎比子女更懂他们的健康需求。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法律条款和防骗指南,揭开保健品诈骗的黑色产业链。
2025年6月,无锡滨湖区法院审结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保健品诈骗案。犯罪团伙非法购买400余名中老年人的快递信息(含姓名、地址、病史),冒充“健康指导老师”实施精准诈骗。85岁的徐大爷因服用对方推荐的“巴马汤”后病情加重,全国有1500余名老人陷入同类骗局,涉案金额超1200万元。
诈骗链条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犯罪分子以每条0.5-3元的价格购买快递数据,筛选出有慢性病或曾购买过保健品的老人;冒充正规药企客服、医疗专家,甚至伪造专家讲课视频模仿口音;通过“电话问诊”夸大病情,用“药到病除”“不治将恶化”等话术制造恐慌。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本案主犯杨某因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数罪并罚判12年。
济南78岁的李大爷20年间花费20万元购买“神药”,从电疗仪到羊奶粉堆满房间,但高血压从未缓解。这类骗局通常采用三招:编造“国家某部门指定”“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等虚假信息;以“免费体检”“免费试用”为诱饵,体检时故意篡改数据;将成本几十元的药品标价4000元,允许还价制造“占便宜”错觉。根据《广告法》第18条,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舟山定海区某食品店因宣传藏酒能“杀死癌细胞”,被罚款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