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曾试图通过巨额财政投入重启矿山,重新打造本土供应体系,但效果不佳。美国总统特朗普转而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的稀土原材料,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这些国家提供资源。
香港《南华早报》分析指出,自美国芒廷帕斯矿关闭后,中国在国家支持下构建了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其成本结构是大多数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地缘政治分析师塞巴斯蒂安·康廷·特里略-菲格罗亚表示,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非常困难,而且越来越难。中国的优势并非运气,而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持续投资开采、研究、提炼和制造形成的。
奥巴马政府时期,曾有美国公司尝试投资15亿美元重启因环保问题关闭的芒廷帕斯矿,但最终因公司破产而终止。至今,美国仍没有一条具备稳定产出能力的完整产业链。中国领导人早在1992年就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论断。自那时起,中国依托其庞大的稀土储量和规模经济,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稀土储量,尤其是南方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中重稀土元素矿床,对高端磁体制造至关重要。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往往分布于复杂的矿石中,提取和分离过程尤为重要。中国在1969年发现一处稀土富集矿床后,又在1980年代研发出低成本的硫酸溶液提取法,迅速推广使用。到20世纪末,中国在稀土市场上崭露头角。
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中国稀土原料出口从1981年的2800吨增长到1995年的2.7万吨,首次超越美国。中国稀土行业的迅速扩张和竞争性定价逐步淘汰了海外竞争者,美国自1994年起成为稀土精矿净进口国。新加坡亚太经济研究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吉夫·比斯瓦斯表示,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家战略性投资使其成为全球低成本稀土处理中心,其他国家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