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为何不贵了 品质下滑引担忧。曾经身价不菲的“阳光玫瑰”葡萄,如今价格已跌至寻常,但许多人对其望而却步,直言“不敢吃”。这种现象背后不仅反映了供需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品质、品牌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复杂困境。
“阳光玫瑰”的价格断崖式下跌,是其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走向大众化商品过程中市场供需关系剧烈失衡的必然结果。早期的稀缺性、高技术门槛和优异品质曾共同构建了其“贵族”形象,但也埋下了过度扩张的伏笔。
这种独特的葡萄品种最初由日本育种专家于1977年培育,因其金黄色泽和玫瑰香气得名。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批发价高达每斤150元,零售价更是突破每斤300元,迅速成为国内高端水果的代表。凭借无籽、皮薄、果肉脆嫩多汁、香气浓郁的特点,“阳光玫瑰”很快赢得了高端消费者的青睐。引入中国后的几年里,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云南一些早期种植户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年收入甚至突破了1000万元。
高额利润刺激了全国范围内的跟风种植,短短五年间,全国种植面积扩大了近三倍,目前“阳光玫瑰”已占据国内鲜食葡萄总产量的40%以上。产能的严重过剩随之而来,市场价格也一路下滑。西昌果农吴贵艳的经历是许多种植户命运的缩影。2021年,看到前几年种植“阳光玫瑰”的农户赚得盆满钵满,他也决定投入17亩地种植。最初的收获季,他每亩地能有9万元的收入,这在农业种植中利润相当可观。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全国各地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价格开始大幅下滑。今年,吴贵艳预估每亩地的收入可能只有2万元左右,与巅峰时期相比跌去了近80%。数据显示,今年约70%的“阳光玫瑰”种植户面临亏损,销量比去年减少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