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然而,随着个别负面事件的曝光,与商业体检相关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等。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体检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业体检机构会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模糊套餐内容,引导消费者增加检查项目。例如,广东惠州市的刘先生带着家里老人去体检时,客服推荐了1268元的老年体检套餐。到了现场,推销员不断向老人介绍其他体检项目,最终他们加了肝癌、肺癌风险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检测等项目,总费用超过3000元。尽管这些项目都是明码标价且属客户自愿选择,但这种片面信息增加老人焦虑的方式令人感到不适。
同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名网友表示为婆婆购买了593元的体检套餐,但在抽血时,护士误导婆婆又加了562.8元的检查项目。这名网友无法接受的是,增加的项目是他们不需要的,如幽门螺杆菌筛查,婆婆已经在半年前单位组织的常规体检中检测过了。
除了为了追求所谓的全面而做不需要的检查,还有一些项目价格高,筛查价值也因人而异。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章谙鸣接诊过一位患者,由于迷信所谓的“高端基因筛查”而忽略了基础的肠镜检查,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体内的早期肠癌病灶。这类“高端基因筛查”价格动辄上万元,对普通人群的筛查价值有限。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指出,不推荐将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常规癌症筛查手段。无特殊风险因素的健康人群无需频繁进行此类检查。全而无用的高价体检加项不仅增加了体检者的经济负担,而且高频或带辐射的检查还可能带来身心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