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事故的惨痛教训促使智能电动汽车安全监管进入强监管时代。事故发生后,车企们开始大批量召回有问题的车型,这有助于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尽管企业的补救措施值得肯定,但防患于未然仍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近日,公安部组织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部强制性国家标准设定了机动车辆在安全、环保和基本性能方面的最低门槛,是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所有机动车的“安全底线”。该标准上次修订是在2017年,距今已有8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从配角变成主角,渗透率大幅提升,智能化也迅速发展。
随着行业高速发展,智能电动汽车安全问题频发。电池起火、智驾失灵、车门打不开、超速行驶等问题尤为突出。涉及智能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变得复杂。一旦发生事故,车企通常会调取后台数据,声称系统正常,将责任归咎于驾驶员。而消费者维权困难,市场也无法明确事故原因。
部分厂商为了追求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在电池材料、结构设计和热管理系统的验证上可能存在不足,导致电池安全风险。有些厂商为了追求车身设计和低风阻,隐藏门把手或不设置机械结构,导致事故时难以开门逃生。
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汽车制造业后,制造业的严谨性被削弱,一些企业采用“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宣传方式,弱化了企业作为安全主体的责任。例如,某款热门车型宣称全系标配超强钢,但实际解释模糊。还有车企在宣传新车时强调高速度和赛道基因,可能误导消费者以不当速度行驶,引发安全风险。
为了抢占市场,有的车企过度宣传技术故事,甚至验证不足就匆忙上市,许多消费者成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对象。这些问题暴露出法律法规和鉴定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给部分企业留下了钻漏洞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