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意味着一年的第一天,古人称之为“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简单来说,元旦就是新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在商朝,《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岁首,因此商朝的元旦是阴历十二月初一;周朝则将冬月(十一月)定为岁首,所以周朝的元旦是阴历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提前一个月,以阳春月(十月)为岁首,故秦朝的元旦是阴历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才将孟喜月(一月)定为岁首,自此以后,元旦变成了阴历一月初一。
尽管“元旦”这个词历史悠久,但在宋元以前并不常用,民间多用“新正”、“新年”等词来称呼新年。宋元之后,“元旦”开始出现在志书和笔记中,但仍未广泛使用。
民国成立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天干地支纪年的传统,进入西历(阳历)与中历(阴历)并存的新时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采用西历公元纪年,并通电各省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从此元旦成为阳历1月1日。
如今,阳历的使用范围和频率显著增加。元旦这天不仅放假,还会有各种庆祝活动,使其重要性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阴历一月初一不是春节吗?实际上,古代的春节全称“立春节”,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的重要节日。1914年,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提交了《定四季节假呈》,建议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袁世凯批准后,立春逐渐变成普通节气,而阴历一月初一的春节则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