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旅局近日公布了《北京市旅行社组织或承办未成年人研学旅游服务规范(3.0版)》,其中明确规定,严禁打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旗号收客。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火爆,各大平台和学校纷纷推出“研学游”套餐,但不少机构借“研学游”之名,高调标榜“游览清华北大校园”“清北学霸随队”,实际上却无法进入这些名校,甚至出现“游而不学”的问题,让家长和学生感到失望。
到清华北大研学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利用这些名校的名声来招揽生意。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构成消费欺诈,也会影响清华北大的声誉。研学旅行应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提炼主题,而不是揣摩家长和学生心理,投其所好,甚至弄虚作假。
近年来,因攀扯清华北大等名校引发的消费纠纷时有发生。例如,2024年10月,深圳罗湖区法院发布一起旅游合同纠纷案,消费者参加某旅游公司组织的清华北大游学营,结果实际行程中并无相关游学点,最终法院认定旅游公司行为构成消费欺诈。在202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上,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研学游”“低价游”欺骗诱导暗藏陷阱的相关投诉排在第四位。
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随意用清华北大来做背书,形同“拉大旗扯虎皮”,涉嫌侵犯名校名誉,并不合法。此次北京版《规范》明确要求,禁用清华北大旗号收客,并建议从“高校为中小学校提供的正规团队”办理预约,可谓堵疏并举,值得期待。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顺应了文旅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见闻。但也应注意,即便是有着正当的目的,也不能泥沙俱下,流于形式。名校固然是重要的目的地,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地,更不是制造教育焦虑的噱头。没有必要只盯着几所知名高校,完全可以打开视野,把活动做得更扎实、更具沉浸感。比如,可以与有意愿的高校深度合作,开拓更符合青少年接受心理的线路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