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罚款能管住乱收费的燃气公司吗。重庆燃气集团因多计多收燃气费问题在去年4月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再次被曝收费异常。2月14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指出该企业未深刻汲取教训、整改不力,拟给予810万元的从重处罚,并成立专项工作组入驻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
这一事件揭示了公共事业领域监管失灵的问题。从“多计多收”到“整改不力”,810万元的行政处罚单不仅反映了企业的投机行为,还暴露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扭曲的博弈生态。十个月内两次触发监管警报,暴露出当前行政处罚机制的深层缺陷。810万元的罚金仅相当于该企业2023年净利润的1.2%,对于年营收超百亿的垄断企业来说,这种处罚力度显然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去年的整改期间,企业高管没有受到问责,管理层原班人马继续运营,形成了“交罚款换平安”的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在纵容违法成本内部化。
类似现象在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某中部城市水务集团五年内因违规收费被处罚7次,累计罚金仅占其不当得利的3.8%。当违规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时,行政处罚反而变成了一种“特许经营费”,促使企业将罚款计入运营成本,形成“违规-处罚-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重庆市监局派驻工作组入驻企业的举措,虽然短期内能形成震慑,但难以根治体制性问题。从电力到燃气,从水务到热力,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人事勾连和技术依赖。数据显示,76%的公用事业企业技术顾问曾任监管部门要职,导致监管常陷入“左手查右手”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