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一个地铁站点内,一位95后女生摆起了化妆摊,为下班后赶往聚会的女性提供化妆补妆服务。这一行为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网友表示赞赏,认为这种服务解决了自己化妆技术和时间不足的问题。还有人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服务。但也有人表达了担忧,担心卫生问题和是否符合地铁站管理规定。
抛开对地铁站设摊方式的质疑,专家认为利用交通枢纽创造微型消费场景值得探讨。这不仅重构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还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并延伸到下一个消费环节。参与其中的年轻人也利用业余时间以技能创造价值。
上海市政府参事张兆安关注到这一新闻后,仔细阅读了网友的评论,发现大家普遍希望家门口的地铁站也能提供类似服务。他认为,这种新消费、新服务正是应需而生。对于消费者来说,前往专门的化妆工作室费用高且路程远,而地铁站内的化妆服务几乎不需要额外通勤成本。对于这位95后女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拓宽收入的方式。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张兆安指出这类新兴消费不应影响大多数通勤者的利益。他期待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新消费能为城市的有趣增添亮点。他还提到,带妆参加演唱会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如果能在演唱会周边的地铁站提供化妆服务,市场需求可能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