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航天局组织的联合研究团队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研究表明,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本次研究样品中的玄武岩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研究结果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并表明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作用可能对月球早期月幔进行了改造。这些发现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依据。
关于月球起源与演化,科学家基于对月球正面样品的研究,提出了月球岩浆洋模型。该模型认为,月球形成初期发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了大范围的岩浆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密度较低的矿物上浮形成月壳,密度较高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残余熔体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月壳和月幔间的克里普物质层。此次研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发现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质层,进一步支持了全月尺度的岩浆洋理论。此外,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显示月球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事件可能改变了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项成果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先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航天局有组织月球样品科学研究的首次实践。未来,国家航天局将继续推动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并与国际社会共享探月成果。通过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科学家获得了新的证据,验证了月球早期覆盖全月尺度的岩浆洋理论,为研究月球演化史提供了帮助。嫦娥六号着陆区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其深度几乎达到10公里,样品中可能包含月幔的直接证据。此外,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年龄可能大于42亿年,这使得通过嫦娥六号样品探索太阳系早期动力学状态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