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大”的东京还能撑多久?
东京不仅是日本首都,更是一个由23个特别区组成的复杂行政区;东京都则涵盖2188平方公里,包含多摩地方及离岛;而东京都市圈以《首都圈整备法》划定的12个同心圆为界,聚集全国1/3人口和超半数GDP,其经济密度堪比中国长三角。
"都说日本地方小、人口密集?真相颠覆认知:东京都市圈3660万人口全球第一,占全国30%却仅用3.6%国土。北海道人口密度仅东京的1/260,全国竟藏3000个高尔夫球场——错的是直觉,日本实为'超大东京+地广人稀'的奇妙组合。"

“都说日本地方小,人口特别密集,真会有3000家高尔夫球场?东京周边1小时交通能到达100个球场,这是真的?”
我非常理解这种疑惑,但又负责任地说:日本的高尔夫场确实是意料之外地多。这个数字来自高尔夫球界权威性全球杂志的调查。
所以,错的,也许是我们的直觉。
我想引入一个概念:日本是地广人稀的,其根本原因,是一个超大号的首都圈。
来自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数据,日本1亿2334万人之中,3660万生活在首都圈
(东京都、神奈川、埼玉、千叶)
并且面向东京通勤,这个数字大于北京的2184万常住人口
(北京市统计局2023数据)
,上海的2400万,纽约的2200万。
也就是说,东京首都圈是全球人口最多的都市圈,没有之一。
一
提起日本,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国土狭小、人挤人、寸土寸金。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东京地铁高峰的拥挤照片、兔子窝一样10平米的超小住宅、极致利用空间的诡异设计。
但实际上,它是这样的:
-
日本总人口:1亿2334万
-
首都都市圈
(东京、神奈川、埼玉、千叶)
:约3660万,占全国近30%
-
京阪神都市圈
(大阪、京都、兵库)
:约2000万
-
北海道、东北、四国等大片区域:人口密度极低
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京23区,993万人生活在627平方公里上,人口密度为15830人/平方公里。
人口最为稀疏的区域之一北海道,510万人生活在83456平方公里上,人口密度为60人/平方公里。
15830比60,有点震撼了吗?
在我们强调日本的首都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都市圈的时候,为严谨还提到了一个细节:首都都市圈之中包含的神奈川、埼玉、千叶三个县的上班族,都极可能到东京都通勤。
假如把京津冀和长三角作为两个超大都市圈
(太大了,显然没人这样计算)
,那么,这两个大大大都市圈的人口无疑超过东京的首都都市圈。
但是从河北到北京每天通勤的人多吗?远远少于东京都市圈。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东京都统计局、神奈川县统计局的数据,每天早上7~9点,就有约30万~40万人进入东京。
如果说东京周边横滨市的身份,有些像北京周边天津市的身份,那么:
京津城际高铁日均客流
(2023年数据)
:约7.3万人次;
横滨-东京通勤方向:日均超过100万人次往返。
而且,东京上班族的通勤距离有点上不封顶的意味。远的不说,我身边的两位同事就每天往返于横滨-东京新桥。每周5天上班,单程控制在1小时左右,并不比家住23区通勤的我更疲惫。
东京周边的三个县分别是:
-
神奈川县,日本第二大人口县,有横滨港、川崎工业带,居民收入、消费水准较高;
-
埼玉县,“睡城”,大量居民通勤东京,有点像北京回龙观和以前的望京;
-
千叶县,是成田机场,迪士尼乐园所在地,谁身边没有几个家住千叶通勤东京的朋友?
想要计算东京周边的通勤情况,偶尔还可以把北关东三县:茨城,栃木和群马算上。以单程1.5小时左右
(即来回3小时)
为基准,东京出发可以覆盖到哪呢:
(此刻我想问燕郊的朋友,你们往返北京上班要多久?)
三分之一的人口挤在日本的首都圈,但首都圈面积只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6%。
关西则是京阪神都市圈容纳了16%的人口,占国土面积3.9%。
剩下的地方,不就是地广人稀了?
二
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日本会有那么多地广人稀的区域?一个“超大号”的东京,又是否是一种必然?
首先是天气和地理的客观原因。除了国土70%是山地丘陵之外,还有很多因大雪、台风、火山频发而不宜居住的地方。

首都圈过度集中,人口分布极端不均衡,就导致日本有很多地广人稀之处。真正的日本,国土70%是山地,不适合建住宅区,反而成为了高尔夫球场、温泉旅馆、滑雪场、林业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