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科技领域的重大事项进行了全面安排。报告涉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大模型应用、新一代智能终端、平台规范发展等多个重点领域,从弘扬科学家精神出发,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方向。
报告指出要推动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商业航天通过市场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带动了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发展。低空经济则由民用航空器的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活动牵引而带动。据数据,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4万亿元,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5059.5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然而,这两个领域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需要更多产业的融入和跨界合作。
未来产业方面,报告强调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有望改变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生产方式,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并在密码学、金融、物流等领域引发变革。但这些技术普遍面临培育周期长、风险大的问题,需要解决资金支持和投资链条中的瓶颈。
关于人工智能,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截至2024年8月,全国已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有197个,用户规模达2.3亿人,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中国初步构建了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等在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应用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细分场景中有效应用。
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也是重点之一。目前,中国已有14座国家级超算中心,但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国家正通过调度优化和“东数西算”工程,提高算力资源的跨区域调度效率,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