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一个清晨,芜湖城北工地的打桩机穿透长江冲积层,混凝土飞溅的轰鸣声中,尹同跃带着他的“八大金刚”筹划起第一代风云轿车。
在那间废弃工厂的茅草房里,没人能想到这个"安徽版亨利.福特"会在二十年后,将中国汽车出口王冠戴在头顶。
28年后,同样坐标点,AI智能化的打桩机再次震颤长江冲积平原,这场以"油电同智全球同行"为坐标系的战略爆破,集中展示了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最新核心技术成果。
在3月18日的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两根相隔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桩基,碰撞出奇瑞蝉联22年中国汽车出口冠军的冲击波:内燃机的轰鸣尚未消散,奇瑞又将通过“全域智能”布局,加速向“全球信赖的智能出行生态引领者”转型的未来方向——
中国智能汽车冲击全球第一梯队的曲率引擎,正在轰然作响。
一、草蛇灰线:小镇工厂的全球化伏笔
时间拨回到28年前。
1997年深秋的江风裹挟着柴油与铁锈味,将一份天价的英文合同吹得猎猎作响。
为了生产第一款轿车,奇瑞花2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引进合同按“交钥匙工程”签订。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来自大不列颠的工程师团队以度假式的工作节奏,把生产线安装拖成了马拉松。20多位西装革履的"技术传教士",在长江边的工地上演着日不落帝国最后的傲慢。
眼看工期无限期拖延,尹同跃拍案而起,干脆让这些英国人提前回国,半拉子工程自己来收拾。面对市委书记詹夏来"干不成怎么办"的灵魂拷问,这个合肥工大汽车系毕业的皖中汉子撂下生死状:"干不成,跳长江!"
1997年3月18日,当奇瑞人推平英国人留下的烂摊子时,没人意识到他们正在改写中国汽车工业史。没有全盘引进的退路,反而逼出了中国工程师的狠劲——
英国专家预估18个月的工作量,被奇瑞团队压缩到13个月。1999年5月18日,当首台发动机在自主搭建的生产线轰鸣启动时,英国人被扣下的未花完的400万美元尾款,成了这场技术突围战最讽刺的注脚。
2000年春天,当首批2000辆"黑户车"驶下生产线时,芜湖市政府又祭出“妈式操作”:全市出租车强制更新为奇瑞车型。这个决策,让奇瑞在目录准入前硬生生趟出条血路。5月9日,四川捷顺的100辆订单跨过夔门,标志着奇瑞正式杀入乘用车市场。
从1997年3月厂房立柱,到2000年5月产品出皖,这37个月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最原始也最生猛的突围。在这场跨越三大洲的产业突袭里,英国人留下的发动机图纸早已泛黄,芜湖江堤上"跳长江"的誓言却愈发清晰。
最重要的是,这个如此年轻稚嫩的小镇车厂,已经为它未来的全球化埋下伏笔——有时候弯道超车的密码,就藏在敢于把方向盘焊死的狠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