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江西省瑞昌市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中心的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3月16日,山东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使用植保无人机和长臂喷雾机对小麦进行管护。3月21日,天津一家智慧农业园区内,无人巡检机器人在田间巡控。
湖北秭归,装载“AI大脑”的无人机在山地果园中穿梭,自动识别田埂、沟渠、电线杆等复杂地形特征;广东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本地化部署,病虫害诊断更加高效准确。“AI+农业”近年来有不少尝试。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农业各领域、各环节迎来新的机遇。
吉林公主岭的一片玉米试验田里,一台机器人正在叶片间穿梭,拍下植株的清晰影像。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建与团队的研究成果——搭载国产AI种业大模型“丰登”的智能育种机器人。过去培育新品种靠的是育种学家长期在野外观测、试验,不仅辛苦,育种周期也相对较长。智能机器人可以在田间地头对作物进行观测和判断,初筛出可能具有高产、抗病等潜在优质基因的植株,以供育种学家进一步检测实验。一个机器人每小时能完成2.5亩农田的检测;成百上千个机器人同时作业,就能实现量的飞跃。根据观测结果完成初筛后,需要进入实验室检测的植株大幅精简,育种周期明显缩短。在实验室内,AI还能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查找优势植株的共性基因片段。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借助AI加速育种,可以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恶劣环境下也能生长,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