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马龙的恩师刘国梁,还是当下国乒男女队主教练王皓、马琳,走的都是一条“打而优则教”的教练之路。
刘国梁乒乓生涯后期,早早便有了转型成为教练的想法,于是有意识地观察起恩师蔡振华的一举一动。2002年退役的刘国梁先是担任了国家乒乓球队的助理教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破格出任男队主教练,成为中国乒乓球史上最年轻的主教练。

马龙这批球员为什么都不当教练了
而他身后的王皓、马琳,同样顺理成章的在退役后转型成为一名教练,甚至2017年国乒领队黄飚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王皓、马琳当时退役后曾想留在国家队,但遭到国乒的拒绝,“让他们先回省市,先到基层去干上两三年,之后再让他们竞聘。”
即便如此,王皓和马琳依然从基层教起,随后逐渐在执教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比之下,与马龙同代的运动员,执教已经不是必选项。
2021年10月,许昕以现役球员身份当选为亚乒联盟副主席,谈及目标,许昕表示:“将推广乒乓球,并为国乒队员争取公平和更多的话语权。”
一年后的12月,刘诗雯成功当选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她通过国际乒联的网站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是一个新的平台,希望我能够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努力为运动员争取更多的利益。”
2024年1月,丁宁当选中国奥委会执委,同年6月,她又当选为亚奥理事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退役后转型教练,或许是刘国梁、王皓时代为数不多的选择,毕竟身处他们的时代,最顶尖的球员为国效力,其他球员出国征战,目光所及大多都与乒乓球有关。
随着时代演进,以马龙为代表的新一代运动员正开拓出更广阔的职业生涯图景。深耕乒乓球技术研发固然可贵,探索竞技之外的多元发展同样价值不菲。
值得关注的是,当许昕、刘诗雯、马龙等顶尖选手实现从“为国争光”到“为球谋局”的转型,他们的使命已超越单纯的运动竞技范畴。
这些转型既包含对乒乓运动的持续推广,更承载着提升中国体育治理能力的战略意义——通过在国际组织中注入“中国智慧”,推动中国乒乓从“竞技强者”向“制度构建者”转变。
一代人肩负一代人的使命,许昕、马龙们的抱负,显然不只是让中国乒乓长盛不衰。(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