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要警惕“美丽陷阱”。义乌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近期收治了两名因使用不合格美白产品导致汞中毒的患者。
34岁的小金和35岁的小郑是表姐妹,平时注重皮肤保养,定期在同一家美容院做护理。年初,美容院推出了一款“高效美白祛斑霜”,姐妹俩心动购买并每天使用。起初效果显著,皮肤明显变白,但随后出现身体异常。小金首先发现双腿浮肿,按压后凹陷,脸部也逐渐肿胀,尿液中泡沫增多。她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发现小金尿蛋白4+,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达7234mg,远超正常值150mg。一系列检查提示小金存在肾脏滤过功能受损,考虑为肾病综合征。然而,小金并没有常见肾脏病史,生活方式健康。医护人员一边治疗缓解症状,一边寻找病因。
不久后,小郑也出现了类似症状,尿蛋白4+,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达9030mg。主治医师注意到小郑脸色异常苍白,询问后得知姐妹俩使用了同一款美白产品。经过检测,确认这是典型的汞中毒,并继发肾脏损害。某些劣质美白产品利用汞离子减少黑色素沉积,实现皮肤“美白”。
瞿立辉主任解释,这些美白产品可能含有超标的汞化合物,长期使用导致毒素积累,引发中毒。明确病因后,姐妹俩接受了驱汞治疗。幸运的是,及时诊断和治疗使她们的肾脏未受不可逆损伤,一个月后复查指标恢复正常。
汞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常用于生产和日常生活。生活性汞中毒多见于使用含汞偏方、美白产品或误服含汞化合物。长期接触汞会损害肾脏、神经系统和皮肤等多个器官。瞿立辉提醒,汞中毒临床表现不特异,容易误诊漏诊。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面色苍白、泡沫尿、乏力等症状,且近期使用过美白产品,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情况。
日常使用化妆品、护肤品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无生产信息、成分表的“三无”产品,警惕“速效”宣传。打碎体温计也可能导致汞中毒,金属汞在室温下挥发形成汞蒸气。处理时应优先通风,用硬纸板收集汞珠,密封处置污染物,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