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规培医生董某莹引发的舆论风波已从一起桃色新闻演变为涉及学术公平的公共事件。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处理了肖某之后,董某莹的背景引起了广泛关注。她本科学习经济学,后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4+4”培养项目获得医学博士文凭,并在就读期间发表了多篇跨领域的医学论文。这些经历引发了公众对其学术成果真实性和专业领域频繁转换合理性的质疑。
如果董某莹确实在学术上存在欺世盗名的行为,那么她与肖某的桃色新闻以及手术台上的不负责任行为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培养她的协和医学院。若无法获得相应的学术资质,董某莹不会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协和医学院有必要对此事作出回应。
撇开私德和社会关系网不谈,董某莹造成的信任危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平性问题,包括其录取过程及发表的论文是否经得起审查;二是人命关天的问题,在医学领域,教育公平和名额机会被侵扰的后果更为严重。一名不具备基本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准的医者直接面对病患,这种潜在风险令人担忧。
与那些公开炫耀特权的人相比,借助医学专业壁垒搞权力腐化的人更加恶劣。他们通过滥权将不合理的行为包装成合理,对公众的愚弄及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更大。
协和医学院的“4+4”培养模式有其合理性与前瞻性,但高校的自主权应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作为使用公共财政资金运营的医疗机构,协和医学院应当自觉接受监督并解答公众疑问。然而,舆情发酵已久,协和医学院却依然保持沉默,删除相关文章且拒绝媒体追问,这种态度与其专业形象不符。
如果董某莹的招收和毕业论文没有问题,协和医学院应站出来平息质疑。如果有特权介入,现在借舆论支持严查的机会进行切割,也有利于维护声誉。医学领域容不下任何瞒天过海的行为,尤其是面对那些在规培中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和等待救治的病人,协和医学院应当正视公众的关注。
主管部门也应及时介入调查,全面排查“4+4”项目,确保每笔历史账目都清晰透明,保护勤苦学子免受污名。协和医学院的校训是“尊科学济人道”,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人道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