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我国旅游市场呈现火热而有序的景象。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供给、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各地优化服务护航假日经济的创新实践。例如,在重庆市荣昌区和甘肃省敦煌市等地,政府机关食堂在假期期间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平价美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不少城市还精心打造旅游住宿品牌,丰富了游客的住宿选择。山东济南发布“今晚住济南”旅游住宿品牌,河南洛阳则升级“洛阳宿”品牌,推动城市民宿展示地域文化,形成品牌效应。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住宿选择,也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
许多地方实施公交免费乘坐、停车场免费开放等措施,让游客出行更加顺心。如江苏苏州在“五一”期间免费开放3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提供了近3.5万个停车位,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各地顺应消费者从“打卡式旅游”转向“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转变,通过品质服务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在山东日照一处景区,工作人员驾驶小车沿海边滩涂抛撒蛤蜊,让游客能够轻松体验赶海的乐趣,这一贴心举措赢得了网友的好评。
云南墨江县在今年将传统民俗活动“抹黑脸”狂欢进行了升级,用咖啡粉为主要原料的抹黑脸粉替代了不易清洗的锅底灰。这一创新举措也为当地旅游带来了显著增长,“五一”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26.97万人次,同比增长36.63%;实现旅游消费2.67亿元,同比增长39.79%。
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上述各种创新举措体现了各地对假日消费趋势变化更精准的把握。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消费从基础物质需求向精神体验需求升级,将更依赖服务创新。以更优的服务增强消费体验,才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