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时钟里,35岁通常被人视作一个“分水岭”。尤其是在职场上,35已经成了最敏感的那个数字,很多人都不自觉陷入到一种谈35岁色变的危机感之中。毕竟,打工人都清楚,在这个年纪,很多事情的主动权已不在自己手里。
35岁的人很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努力工作,却在某天收到了优化通知,带着一笔赔偿金回到家中,要面对的不仅是职业被否定的挫败,还要考虑如何长时间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为了自己,更为了家庭,鼓足勇气重新出发,等来的却是,投出去的简历,要么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已读未回。想换个环境缓解低落的情绪,又发现,有些青年旅舍竟然也设立了35+人士不得入住的规定。
路上随处可见的35岁+上班族,又有多少人充满危机感?(图/图虫创意)
这一切,只是因为到了35岁。可是,无论是看经验累积,还是看技术的娴熟程度,这明明是一个人最好的阶段之一。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青壮年的黄金时期,却被困在了至为尴尬的境地。
“35岁门槛”,从何而来?
35岁的年龄“基准线”,其实并不是近些年的产物,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在原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首次明确要求,报考者年龄为35岁以下。不过,要说的是,这一制度的设定有其特殊的背景。
因为在政府机构的科层结构下,晋升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年龄偏大,那么就很难在这个通道中得到上升,从本质上看,当时这一设定是为了保护从业者。所以,彼时的报考者对这一年龄要求自然没有什么异议,也就不会有焦虑感产生。
真正让打工人开始恐惧35岁,是在近些年。一些企业开始效仿此规定,把35岁设定为招聘标准,而在公司内部,35岁也被视作“毕业”的年纪。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做出这样的尝试,整个社会范围内,也逐渐形成了这一约定俗成的准则。
在某些公司内部,35岁也被视作“毕业”的年纪。(图/《凡人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