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科学家能上太空 科研与航天适配的复合型人才_网络热点_资讯_微发商务网

什么样的科学家能上太空 科研与航天适配的复合型人才

   2025-10-31 13:25:01 新华网微发商务网23
核心提示: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亮相。三名航天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张洪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即将成为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之后,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

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亮相。三名航天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张洪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即将成为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之后,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能上天的科学家必须是“科研能力+航天适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学家作为载荷专家上天工作,他们具备特定专业领域背景,通过两年以上的航天训练,在太空完成地面上难以进行但又很重要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任务结束后,他们会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

载荷专家要能独立操作实验设备、处理太空实验数据,完成依赖太空独特环境才能推进的某项复杂、重要的科学研究;同时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科研能力,在某个科学领域有突出研究成果。例如张洪章,他是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究学者,设计的电源领域实验项目将在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搭载上行,旨在解决航天电源的关键技术问题。这项研究与他的专业背景紧密相关,也是航天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他还从事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等多项科学实验。

并非所有领域的科学家都能满足上天条件,载荷专家的选拔通常也与具体航天任务挂钩。例如,执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任务,会优先选拔生物学、医学领域科学家;执行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则侧重于天文学、物理学领域专家。

在身体条件、航天环境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对航天驾驶员要求最高,航天飞行工程师次之,载荷专家最低。但在知识结构、科研素质、实验能力等方面,对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要求更高。虽然工作侧重科研,载荷专家的身体素质也要达到“航天”标准。太空环境对人体的挑战远超地面,载荷专家也需具备较强的身体耐受能力。例如,身体能承受发射阶段3至4倍自身重量,以及返回阶段2至3倍自身重量的影响;呼吸系统需适应密闭座舱环境,对低压、低氧环境有良好耐受性。在训练中需通过“前庭功能测试”,避免在失重环境中出现严重空间运动病。此外,载荷专家不能有龋齿、慢性鼻炎、眼底病变等疾病,需符合年龄、身高等基本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 微发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微发商务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本文地址:http://cn.wlchinahc.com/news/wfmy913373.html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今日资讯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微发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友情提示:买产品需谨慎
网站资讯与建议: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