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购票时,列表顶端的“最低价”机票常吸引消费者。然而,付款后许多人发现,这些所谓的“低价”机票其实包含了额外打包的几十元“退票保障”,实际支付金额远高于预期。这种精心设计的营销手段让消费者难以防范。
从默认勾选附加服务到用小字加注额外收费,再到付款后才显示“服务说明”,即便消费者再小心,也很难避免被套路。更令人无奈的是维权困难——平台不断更新套路,监管部门刚解决一种乱象,新的问题又出现。一些地方监管人员表示,多数票务平台总部位于一线城市,但业务覆盖全国,一旦发生纠纷,属地监管部门往往鞭长莫及,异地执法成本高、效率低,许多纠纷只能通过调解处理,无法对平台形成有效震慑。
要遏制这些“隐形套路”,监管需打破地域壁垒,无论平台总部设在何处,只要违法就能迅速追责。同时,应针对“低价诱导”和“隐形捆绑”出台具体规范,明确处罚标准,让平台不敢再打擦边球。此外,简化异地投诉流程也很重要,不应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只能认栽。
靠套路赚快钱无异于竭泽而渔。如果平台总是依靠隐蔽手段获取短期利益,最终会失去用户信任。当消费者彻底失望并选择离开时,再复杂的套路也将失效,再精美的营销也无法留住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