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0年来首次缺席国际气候谈判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挑战!11月10日至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举行。这次会议旨在评估《巴黎协定》履约进展,推动各国提出新一轮减排承诺。然而,美国宣布不派遣高级别代表出席,也不参与主要谈判进程。这是近30年来美国首次缺席COP系列大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的不确定阶段。
美国的缺席体现了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在气候领域的集中体现。今年9月,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声称气候变化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并表示将在2026年1月重新退出《巴黎协定》。同月,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在跨大西洋能源合作会议上表示,政府将传统油气资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与扩展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战略。这些动向表明,美国在能源与气候议题上的转向已不可逆转。
美国缺席COP30及其近期一系列争议举措,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严重动摇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互信基础。全球气候治理依赖各国凝聚共识和增强互信,但美国反复的“退群”行为破坏了国际社会数十年来建立的气候共识。特朗普政府不仅削弱了国内环保机构的职能,还解散了总统气候特使办公室,大幅削减新能源投入。在国际场合,美国拒绝参与关键会议,并在全球塑料污染条约和航运减排谈判中采取强硬立场,甚至对支持相关条约的国家实施或威胁实施签证限制、关税惩罚等措施。这些做法加剧了国家间的信任赤字,使发展中国家担忧气候融资承诺落空,也使发达国家对共同规则的遵守产生动摇。
其次,阻碍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美国作为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资金、技术及规则制定方面长期扮演关键角色。其退出不仅是对历史责任的逃避,更直接影响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与减排机制的有效性。美国不再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不派高级代表、不参与关键谈判,导致《巴黎协定》下的规范机制部分失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指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可能使全球升温预测值再上升0.18摄氏度,这几乎抵消了近两年全球节能减排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