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的账号能卖到500元。近日,小天才电话手表的“隐形社交”功能引发广泛争议。这些功能设置被认为可能引导儿童用户跟风“社交”,甚至因此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
儿童手表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市场,主打安全、实时通话和定位精准,减少了家庭对孩子接触手机、电脑等重度网络环境的担忧。在国内,儿童手表年销量超过千万台,产值达数百亿元。
当一款本应聚焦儿童安全的产品向“社交化”倾斜,甚至变成未成年用户眼里的“硬通货”,从儿童教育、产品逻辑以及产业链影响角度来看,这种所谓的“创新”偏离了科技向善的初衷。
社交功能对所有科技企业来说都是关键,因为它关乎流量、黏性、交互频次和停留时长,最终指向竞争力和变现能力。但社交功能也具有敏感性,基于用户联动效应,容易放大安全风险。即便是成年人,在不恰当的产品或场景下使用社交功能也会感到不适。例如,2018年航旅纵横推出的“虚拟客舱”功能就因有悖于特定使用场景而引发广泛质疑。
类似擦边商业伦理的所谓“创新”容易形成畸形供需链条:错位的功能供给助长出格的用户需求,进而催生野蛮的灰色供给。未成年人市场更需谨慎对待。攀比心和表现欲是他们成长中的常见陷阱,企业在为未成年人拓展社交功能时,即便有些创新看似机遇稍纵即逝,也不一定适合未成年人消费场景。
最近两三年,大模型成为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赛道之一,但顶尖大模型仍存在AI幻觉。2024年某款儿童智能手表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荒诞答案,这不仅反映了技术局限,也为产品经理们敲响了警钟:将模棱两可的信息提供给未成年人是错误的。
在技术和商业变革过程中,合乎情理的产品试错可以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但成年消费者的宽容不应延伸到未成年人身上。精准和安全永远是儿童类产品的底线思维。简单工具不应异化成复杂社交,商业伦理应优先于利益驱动。“一老一小”是技术和商业浪潮中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同时也是市场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企业在面对这两个群体时,既要做好适配,又不能贪功冒进,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要多考虑公平,在尝鲜冲动时牢记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