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湖北等地的中小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放“春假”,鼓励师生们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感受美好。正当上班族羡慕不已时,广西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三月三”小长假。
“三月三”是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纪念黄帝诞辰。这一天,古人会举行各种活动,如祓禊仪式、曲水流觞等。祓禊仪式是一种古老的清洁仪式,人们用兰草沾水洒身,洗去冬日积垢与晦气。《周礼》记载,专职女巫会用香薰草药为民众驱疫,堪称最早的公共卫生官。
魏晋时期,上巳节逐渐转向娱乐性,出现了曲水流觞和水滨宴饮等活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的兰亭之会,王羲之等人围坐溪边,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要现场作诗。这场盛会催生了数十首《兰亭诗》,王羲之更是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
上巳节还是古代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在河边洗濯祈福,互赠芍药表达爱意。没有玫瑰巧克力的年代,一株草药就能让爱情自由生长。
如今,虽然上巳节已不常见,但在南方一些民族地区,“三月三”依然重要。广西壮族人民会在这一天换上盛装,聚集在一起,开展对歌、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活动。对歌是重头戏,青年男女用山歌表达爱慕之情,歌声悠扬动听。此外,壮族打榔舞也是节日的一大亮点,木杵敲击木榔的节奏欢快有力,表达了对五谷丰登和幸福吉祥的祈愿。
古今对比中,上巳节的临水沐浴仪式在广西演化成了“泼水送福”。壮族青年以竹筒舀水轻轻洒向对方肩头,寓意洗去烦恼,迎来吉祥。无论是古代的吟诗作赋还是现代的对歌传情,都是借春日之名完成心灵的共鸣。五色糯米饭和“春盘”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馈赠的珍惜。
这个三月三,无论是在河边吟诗还是在山里对歌,记得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