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露营归来,一名男子的胸部出现了一颗“怪痣”,真相令人震惊,紧急送医。
随着春夏季节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踏青成为人们喜爱的活动。然而,在这美好的时光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清明假期期间,杭州的刘先生带着家人进行了一场愉快的露营之旅。返程途中,他感到胸前有些发痒,以为是蚊子叮咬,并未在意。回到家后,刘先生在洗澡时发现左侧乳晕处有一颗突兀的“大痣”,呈乳白色且光亮。仔细一看,竟是一只虫子紧紧附着在皮肤上。尝试拔掉虫子时,他感到一阵剧痛,于是赶紧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
经医生邓琳检查,确认这只虫子是蜱虫,其头部已经钻进刘先生的皮肤并吸饱了血。邓琳医生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镊子完整取出蜱虫并对伤口进行了消毒处理。经过治疗和观察,刘先生现已无大碍。
蜱虫体型小如芝麻,但在吸血后可膨胀至黄豆大小。它们常藏匿于草丛、灌木丛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每年4月至8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许多人在此期间因户外活动而被蜱虫叮咬。蜱虫偏爱叮咬皮肤薄弱且不易察觉的部位,如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腿部。由于蜱虫叮咬时会释放麻醉物质,许多患者可能数天后才发现被叮咬。
被蜱虫叮咬后,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微的红斑反应,但严重者可能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血小板减少、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这是因为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可引起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严重时可致死亡。因此,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外,被蜱虫叮咬后切勿自行生拉硬拽或使用其他不当方法处理,以免刺激蜱虫释放更多毒素或导致口器残留,增加感染风险。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由专业医师处理。
当下正值昆虫活跃的季节,科学防护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外出时,穿浅色长袖长裤,避免在草丛、灌木区久坐,使用防潮垫。裸露的皮肤和衣物喷洒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回家后要仔细检查全身,尤其是隐蔽部位。宠物毛发中也可能携带蜱虫,需同步检查并定期驱虫。定期修剪草坪、清扫落叶,并在住宅与树林间设置隔离带。享受自然的同时,切莫忽视“小虫大害”,做好防范措施,安心畅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