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4月21日发布了一份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呼吁车企严格遵守《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避免虚假和过度营销。倡议书中提到,企业应使用科学严谨的功能命名,防止驾驶员误用或滥用这些功能。
此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一次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了进行充分测试验证的重要性,并要求汽车制造商不得夸大宣传,需明确告知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这两项举措均针对近期新能源汽车出现的安全问题。除了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关注外,工信部还修订了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国家标准,规定电池在短路情况下不得起火或爆炸。这表明国家主管部门正在努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以消除潜在风险。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针对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接触这类智能网联产品。为了吸引顾客,许多汽车企业在推广时往往过分强调其产品的辅助驾驶能力。早期,辅助驾驶被错误地介绍为自动驾驶;近年来,虽然调整了宣传策略,但仍然存在夸大描述的情况。
这种过度营销影响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理解,导致一些人盲目信任并错误使用该功能。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不当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例子,这种行为容易误导其他驾驶员,使他们在不适当的场景下依赖辅助驾驶。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新能源车型最高仅达到L2级别的自动驾驶水平,这意味着它们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尚处于发展中,而行车电脑并未完全接管车辆控制权,驾驶员依然是安全行驶的主要责任人。然而,由于厂商的大力推广,这一重要区别经常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