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单口喜剧竞演节目中,一位脱口秀新人凭借其出色表演获得网友称赞。但节目之外,也有网友对当前脱口秀内容表现出担忧,认为有些内容正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
作为一种新兴喜剧形式,脱口秀为讨论社会议题提供了独特空间。一些节目聚焦女性成长中面临的重男轻女、月经羞耻、生育焦虑、性别负担、职场歧视等问题,推动了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进一步思考。
然而,从“普信男”到“独立女性”的刻板化调侃,从“男性凝视”到“女性特权”的相互指责,部分脱口秀内容逐渐偏离幽默本质,将性别议题简化为反复拿“男女对立”做文章。这导致一些脱口秀舞台从思想碰撞的场域滑向情绪输出的战场,反而加剧矛盾对立。人们开始质疑,本应是情绪解压阀的脱口秀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却成了挑起甚至激化性别对立的催化剂?脱口秀的边界应该在哪里?
从创作逻辑看,性别议题天然具有高关注度和强争议性,涉及性别差异的段子往往能迅速点燃舆论场,带来巨大传播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价值或有深度。若过度利用性别议题制造爆点,脱口秀可能沦为情绪煽动工具,而非有洞察力的艺术表达。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环境的极化倾向放大了这种对立。例如,调侃部分男性特质的段子可能被曲解为“攻击全体男性”,讽刺某些女性现象的表演则可能被贴上“厌女”标签。这种非黑即白的“站队逻辑”消解了喜剧的多元性,造成创作者和创作空间的自我设限,也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有人质疑:“又开始‘打拳’,难道没有别的梗了吗?”
与此同时,大数据算法助推下,“信息茧房”将对立情绪无限放大。社交媒体推荐机制偏爱情绪化内容,越是极端的观点,越容易传播。当一个性别议题段子被截取、放大后,不同阵营的网友往往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进而加深偏见。这些被断章取义后的所谓“金句”,悄然成为制造对立和消解共识的“火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