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指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了一起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7月28日,14名被告人均未在十日内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已生效。该案中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
海思公司是华为的全资子公司,自2011年起负责Wi-Fi芯片研发项目,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主研发,并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被告人张某原为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并拉拢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等人加入,决定研发与海思公司同类的Wi-Fi芯片。
为了缩短研发周期,张某指示周某甲等人以优厚条件招募海思公司员工高某、王某等7人加入尊湃公司。这些人在离职前后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海思公司的技术信息,用于尊湃公司的芯片研发。
2024年4月10日,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对张某等14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提起公诉。审查起诉期间,检察机关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并重点审查涉案技术信息是否具备非公知性和同一性。
这是一起典型的“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办案难度较大。涉案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且属于尖端技术,办案组聘请了多名通讯行业的资深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解读意见,确保法律判断的精准性。此外,办案组还需区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认定每名被告人的涉案秘点及其估值金额。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还针对被害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制发检察建议,为企业提供“漏洞报告”和“升级蓝图”。面对被告人的当庭辩解,公诉人从证据、法理和情感三方面开展法庭教育,最终被告人均自愿认罪。
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采纳检察机关的起诉意见和量刑建议,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至120万元不等;高某、王某等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并处罚金10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负责人表示,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知识产权,不仅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还关系到国家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以法治之力服务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