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儿子殴打93岁母亲”的视频在网络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监控视频和通报,杨某中因琐事对高龄母亲实施了包括连续扇耳光、拽头发、摁地殴打等暴力行为,老人无助的哭喊声令人痛心。
这段视频让人愤怒且心情沉重。面对九旬老人,无论出于何种缘由,施以暴力都是对人伦底线的践踏,尤其是对生养自己的母亲。杨某中的行为禽兽不如,哪怕有一点人性和敬畏,都不会如此对待风烛残年的母亲。11日下午,当地通报已抓获施暴者并开展调查,但事件背后暴露的法律、伦理与老龄化社会困境,以及如何干预亟待深入剖析。
暴力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家暴绝非“家务事”。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也规定家庭成员间的殴打、虐待等行为均属违法,情节严重者可构成虐待罪或故意伤害罪。杨某中对至亲施加暴力,已涉嫌触犯刑法,司法机关需严格依法追究其责任。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惩戒,更在于警示。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并震慑潜在的违法行为。还需追问,杨某中此前有无殴打母亲的行为?此次殴打曝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何防范类似情况出现?唯有让法律彰显力量,才能从根本上震慑不孝之举,筑牢“老有所安”的法治根基。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孝道伦理的崩塌与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事件中,施暴者身为儿子却对风烛残年的母亲拳脚相加,这不仅违背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伦理,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人口流动加速,许多老年人面临情感孤独与照料缺失的双重困境,若缺乏外部干预,类似隐蔽性暴力极易被“亲情”掩盖。当前社会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体系仍有短板,例如农村老年人经济依赖性强,法律意识薄弱,易成为暴力事件受害者。女儿曝光视频的“偶然性”也警示我们:需建立常态化的社区排查机制,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发生后才被动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