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将大幅提升预报精度 科技助力精准预测!科技创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多项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文件发布,为全面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为此,选取应用效果显著、前景广阔的生态领域科技项目案例进行解读。
如何更科学精准地预测大气污染?这是生态环境和气象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开发出多种空气质量模式。这些模式通过模拟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化学转化、沉降迁移等过程,帮助研究者研究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机理,开展空气质量评估和预报。
去年11月,我国发布了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排放与大气过程集成耦合社区模式(EPICC-Model)。不久前,这项由我国科学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寰”自主研发的成果,入选了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大气污染治理离不开科学精准的大气污染预报。长期以来,大气污染预报都是一项科研难题,尤其是对爆发式污染增长、重污染形成过程等进行精准预报更具挑战。以往,研究者一般通过对大气化学组分的模拟分析得出大气污染情况结论,但预测结果与现实偏差较大。为了得到更加科学精准的大气污染预报,开辟新的预测方法势在必行。
空气质量模式是综合表征污染物排放、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的核心工具,可用于灰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污染溯源,并可对污染过程进行预警。因此,国内外都在空气质量模式方面布局研发力量。然而,相比国外空气质量模式研发现状,我国存在研发资源分散、原创新机制集成度低、区域复合污染预报准确率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产空气质量模式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