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会卷土重来吗? 面对更复杂的课题!面对今天的课题,比十年前更为复杂。十年前的供给侧改革时,许多人对宏观经济变化的感受并不深刻。当时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端,即PPI,而如今这种过剩已经蔓延到了消费端,影响了物价水平和消费信心。
商场空置率、租金水平、消费信心、PPI、CPI等都显示出当前问题的严重性。除了产能过剩,还有地产衰退导致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以及企业利润下滑带来的失业和收入预期恶化,进一步抑制了消费。
当前的问题远比十年前复杂。尽管很多人认为改革势在必行,但单刀直入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如果将国家视为一个人,十年前只是患了产能过剩的病,而现在则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单纯去产能可能导致就业问题加剧,经济开发区变成衰退区,地方政府税收减少。即使PPI好转,CPI也可能更糟。
就业问题是去产能的主要阻力之一。近年来,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这些调整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因此,增加需求比缩减产能更具性价比。
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中关闭或兼并的煤炭、钢铁企业多为僵尸企业,不符合市场规律。现在的企业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在内卷环境下仍能生存,说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一些新能源企业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成功。目前的供给侧改革更多是自发的企业出海,而非自上而下的强制措施。
提振消费信心比刺激消费本身更重要。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刺激政策,如以旧换新、国补、降息降准等,但效果有限。消费好不等于经济好,也不等于消费信心好。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存在感较低。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甚至推高资产价格,抑制了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