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将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人人可学、愿学的基础性内容。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该课程系统培育学生的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以及伦理与社会责任,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再到创新应用,在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不同学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和伦理意识;高中阶段则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和技术运用及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四大模块: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应用与技术、实现方法以及伦理与社会。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能力。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测评工具,利用电子学习档案和智能学习分析工具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阶段性成果和能力发展变化,形成可视化的动态发展记录,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